叫人得自由的福音(四)在爱的服侍中得自由











在前两周当中,我们讲了什么?或者说,在前几周当中,我们一直在讲一个关于什么样的主题呢?得自由的这个话题,就是基督徒的自由。那么在前两周,我们特别讲到了关于我们内在可以思考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如何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从而使我们能够得到自由。另一方面,上周我们特别跟大家分享了,我们要分辨生命中所受到的影响。
其实,生命中的影响有很多。我们需要对我们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分辨。为什么有些人、一些话、一些信息,会让我们受到影响,进而展开行动或活动呢?而有一些信息,我们听见了,却对我们来说无动于衷?这其实是由我们内心的需求,或者我们内心已经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今天,我们将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在爱的服事中得到自由”。今天我们所要讲的经文,来自于加拉太书五章十三到十五节。
【加5:13】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侍。
【加5:14】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
【加5:15】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了。
我们一起低头祷告:
天父,我们谢谢你,感谢你赐给我们圣经,让我们知道我们是拥有自由的,并且让我们能够拥有,或者说更多地拥有像你一样的自由。主啊,也帮助我们能够正确地运用自由,以至于我们在生命当中可以不断地结出果子。谢谢你恩待我们,给我们可听的耳朵,也给我们受教的心,好让我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你,并按着你的心意而活。感谢你恩待我们,听我们的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今天的经文给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题目——“在爱的服事中得自由”。保罗是如何通过这三节经文,带出这样的一个论点,或带出这样的教训呢?我们来看看它分成三个部分。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自由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第十三节的这部分,我给它的总结是“自由的正确打开方式”,也就是我说的基督徒的自由。我们所理解的自由,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彼此服侍。也就是说,在运用自由的过程中,它的正确方式是彼此服侍。
在这节经文中,保罗特别提到了几件事。首先,他说:“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那么,我想问问大家,在你们的概念中,或者在你对圣经的学习当中,你是怎么理解“得自由”这个概念的?得自由包含什么呢?来,问问你旁边的这位,有没有想过这个方面的问题?
可能对于一些弟兄姐妹来说,我们平时可能较少考虑这个问题。得自由,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总结呢?刚才我在这里已经特别写了几点。
首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弟兄姐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清楚地知道,我们蒙召是要得自由。这就意味着,生命中的自由是每一个基督徒,或者是教会,上帝给教会的一个生命的目标。好,跟你旁边说:“得自由是你我生命的目标。”
怎么去理解它呢?我们这里所说到的,第一个是在认知上得到自由。在认知上得到自由是什么意思呢?耶稣曾经说过一句话,主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意思是说,当我们能够认识上帝的话语的那些原则,明白它的那些原则,并且把这些变成我们生命中的一种眼光和判断力时,耶稣说这种认知会让我们得到自由。意思是说,我们可以从这个纷乱的世界,从这个复杂的世界、各样复杂的关系和环境里面,得到正确的知识。
得到正确的知识,这个是我们在认知上的自由。
第二个,我们说在选择上的自由。这个选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种分辨力,使我们可以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
这种自由带给我们的好处,我们过去一直在探讨。我们真正的自由是什么?谁能给我们回答一下?我们前几次分享中都提到过。对我们来说,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什么?是随心所欲吗?不是的。真正的自由,是能够做你应该做的事,做正确的事,做合乎上帝心意的事。你看,耶稣在世上活着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对吗?他周流四方行的善事是什么呢?他行的是上帝的心意。因此,行善事的标准就是上帝的心意,那叫做善。
所以,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我们就会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逐渐地、越来越能够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各种关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另一个方面,我们还拥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跟前面所说的选择有关系。是什么能力呢?就是我们里面有足够的能力,使我们不被外部的因素和环境所限制,能够超越这些环境,也超越我们自己。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这种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对吧?
你看,耶稣他也在那个环境中,他有没有受逼迫?有的。但是他好像不被这些逼迫所困扰,对吧?他有没有遭遇别人对他的不理解?有的。但他依然可以从容地面对,依然可以用爱来面对。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种能力。基督徒的自由,因为有了真理和圣灵的同在,我们才得以拥有这种超然性的自由。通过这种自由,我们能够拥有超越环境的能力。
因此,我在这里总结:得自由是我们教会、每一间属主的教会生命的目标。这个意味着,我们在认知、选择和能力这些层面上,要不断成长和进步,渐渐地长成基督的身量,越来越拥有像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那样的自由。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只有树立了清晰的目标,我们才能展开这段得自由的精彩生命旅程。各位,基督徒不是跟着感觉走生活的。你必须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应该和上帝给我们的目标一致的。他呼召我们,就是让我们正确地运用他的自由和能力去爱人。因此,我们也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进展。但是,除非你已经确定了,你必须有这个目标。来,问问你旁边的人:“你有这个目标吗?”
如果我们以前没有这样的目标,现在就需要有这个目标,给自己确定下来,好让我们能够真正地展开得自由的生命旅程。
这是第一个,在这段话中,我们再次回到基督徒的自由这个话题。经文中说:“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这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指的是什么呢?基督徒的自由,它有着纯正的真理作为基础和框架。因为我们有圣灵的应许和圣灵的同在,圣灵给我们力量,使我们有超然性的自由,而这个超然性带给我们的具体益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
第一点:你可以拥有洞察世界的眼光。
在《哥林多前书》2章10节里,保罗说:“属灵的人可以参透万事。”请问,这话是理想还是事实?
提醒一下你旁边的人:“你意识到这个事实了吗?”
当你拥有圣灵的生命和耶稣基督的真理时,我们就可以确信,自己将拥有洞察世界的眼光。我们会越来越通透,越来越看得清楚事物的真相。
第二点:我们的盼望是确定的。
超然性带给我们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上帝已经给了我们那个末世和结局。结局是什么?
问问你旁边的人:“结局是什么?”
永生是过程,不是结局,永生是一直到永远。结局是什么?是耶稣要再来,我们要和他永远地在一起。这就是结局。因此,请问这个应许,是上帝说“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还是“必定会实现”?
如果有了这个确定的盼望,它就使我们对今生的选择、今生所面临的所有困难和挑战,有一种什么态度?我们可以拥有忍耐的态度,超越的态度,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结局。
但对于那些只看重今生得失、忽视上帝永生应许的基督徒来说,他们的盼望是不确定的。
第三点:我们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和能力。
作为基督徒,我们得到了与世人完全不同的能力、资源、心态和状态。
保罗在经文中说:“只是不可将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他暗示我们,基督徒的自由不是让我们沉溺于自我,而是让我们能够依靠神的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诱惑。因此,我们的自由是具有超然性的,是上帝赋予我们的一份特别的礼物。
所以,我们今天的教会,今天的基督徒,必须保持清醒和专注,不被世界的诱惑所迷惑。
各位,我们在跟随主的这条路上,不要把它当作一种宗教,也不要把它当作一种好像是习惯性的礼仪生活。而是要对生命保持那一个焦点,保持那一个渴慕和追求。所以,教会必须保持清醒和专注,不把自己的目光从耶稣基督的真理和祂的面上挪开。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刚才保罗说的,“不可将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
所谓放纵情欲,在教会里面常常出现的状况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利用恩典来放纵自己,利用恩典来满足自己,只顾自己。于是,我们在上帝面前只是求好处,却不追求生命的成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滥用自由,当作满足自己、放纵自己情欲、私欲、欲望的一种手段。这个是非常可悲的。
我们都知道,满足自我是每个人肉体生命最自然的选择。自己满足的欲望是肉体生命的本能,而这也使我们不断地陷入罪的挟制和捆绑之中。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说人不能够满足自己,但如果我们以满足自己作为生命的目标和追求,就会落入一种深深的陷阱。我们会像掉入井底一样,失去自由,变成罪的奴仆,变成欲望的奴仆。对吗?
因此,从这句话中,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我们要有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来对抗这种与真正自由无缘的堕落状态。当我们只为了满足自己时,它依然表明,我们更多的是活在罪的辖制下,甚至享受罪中的乐趣。所以,这里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那就是:“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侍。”
这个“爱心”,指的是什么呢?它是Agape的爱。我们再说一次,是Agape的爱。所以,我们把它称为至高的爱。Agape的爱是以牺牲为核心的,是无私、完全的爱。它要求我们用至高的爱来学习服侍。
这个服侍包括什么呢?
我们要去关怀弟兄姐妹,
要聆听弟兄姐妹,
要陪伴弟兄姐妹,也要用适当的行动去服侍他们。
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保罗所说的这种服侍,是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说的?他把这个语言环境集中在什么样的一个群体中?这个群体就是加拉太教会。各位,你一定要记得,这不是对单独某一个人说的,而是在教会对着整个教会说的。所以,我提醒大家,不要只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这段经文。
这里说的是互相服侍,而不是谁应该服侍谁,或者谁应该接受服侍。这是整个教会的责任,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我们要避免把教会当成一个单纯满足个人需要的地方,不能把教会看成只是一个我履行宗教责任的地方,也不能只看作一个我得到某种医治的地方,或者是仅仅学习圣经的地方。这样的观念都有不同的缺陷。教会生活不是为了个人的满足,而是为了共同的成长和服侍。
我们所说的关怀、聆听、陪伴和服侍他人,实际上是从教会这个环境当中开始学习的,而不是在其他的环境中学到的。而且,我也要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们要学习去爱人,但爱人的起点从哪里开始呢?
是从教会开始。我们再说一次,从教会开始。这并不是说从身边的人开始,也不是先去做社会上的慈善事业,而是要从教会开始。这个教导来自于圣经中哪一位使徒的教导呢?来自彼得后书1章7节,彼得曾说:“你们有了爱弟兄的心,再加上爱众人的心。”这其中有次序的。
所以,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真的理解和明白这段经文带给我们的实际意义。我们要再次回到刚才提到的:我们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这种爱心是Agape的爱,指的是上帝至高的爱。我们就要明白至高的爱的基本意义是什么,而不是凭着个人的爱,或者是情欲的爱,去爱我们的弟兄姐妹,去爱我们周围的人。
Agape的基本意义:
一种普及万人的善意及相应的行为;
有责任及能力去爱那些不可爱的人,去寻求别人的最高利益,不管那人是谁,也不论他所做或曾做过什么事,也不计较他对这爱的回应如何;
这爱与人间的爱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后者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反应,但前者则是一种整个人的操练。不是一种毫不费力便自然产生的情感上的回应,而是以意志克服自己,使自己能爱人的自我征服;
一种热诚而深切的关心别人,设身处地的关心别人的爱。
你看这里对Agape的爱做了一个充分的解释。首先,它是普及万人的善意和相应的行为,不只是一种感觉或者某种愿望。其次,提到了有责任及能力,这个责任对我们个人来说,实际上我们对他人没有直接的责任,除非是对家人。对别人,似乎并没有责任。但这里所说的责任是,在上帝是爱的基本前提之下,当我们接受并明白这个真理后,我们作为基督徒、上帝的子民,便拥有了爱人的责任和能力。
我们的责任是在于上帝是爱,保罗曾经面对没有去过的罗马教会他说我欠了福音的债,我带着欠着福音债的这样的一种心态来做了你们的仆人。意思就是在上帝就是爱的这个基本的前提之下,当我们接受和明白了这个真理以至于我们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成为上帝的子民,我们就拥有了这份责任,也同时拥有这个能力,因此它就已经使我们再不可以再像过去一样,我们过去是按着自己的喜好,按着我们自己的倾向去爱那些人爱一些人。
我们通常爱那些很可爱的人,爱那些对我们感兴趣的人。然而,Agape的爱要求我们有责任及能力去爱那些不可爱的人,去寻求他人的最高利益。这个爱是完全超然的,它与人间的爱根本不同。人间的爱基本上起源于我们内心的愿望或情感,这可以叫做情欲,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反应。但Agape的爱却要求我们刻意征服自己,采取行动,通过持续的反复操练,去实现这种爱。
大家理解我的意思吗?Agape的爱不是跟着个人的感觉走——“我觉得这个人好可爱,我就去爱他”。而是要胜过我们内心的不喜欢、不舒服甚至讨厌的感觉,去服侍那些人。最后,Agape还包含一种深沉而深切地关心别人。这种爱源自于我们内心的信念或信心,这份信念让我们被上帝的爱完全征服,以至于我们内心的爱人心变得热切和真诚,从最初的尴尬和不适应,逐渐变得更加深切。
因此,理解Agape的爱基本意思时,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保罗所说的“总要凭着爱心彼此服侍”。彼此服侍是带着一种奴隶、仆人的心态,像保罗所说的,“我因上帝的缘故,成了你们的仆人”。
这里有一个解禁家马唐纳,他说:“基督徒自由的适当出路是习惯彼此为奴服侍的生活。”
马唐纳特别提到基督徒自由的适当出路,实际上就是我们要逐渐习惯作为仆人的生活,作为上帝的仆人,服侍祂的儿女,甚至成为他人的仆人。我们应该习惯于这样的一种生活,彼此的服侍。 当然,如果诚实地去观察我们现在的教会生活的这样一种程度和水准的话, 还差得很远。 但是我相信,如果你确实从心里面接受了这个教导,接受了上帝在这个经文当中所带给我们的命令的话,你就能够逐渐地活出这样一种的生命状态和能力来。
大戒命与爱人如己
在这里,我们来谈谈第二点——大戒命。保罗在这里说,“全律法”都包含在“爱人如己”的这一句话当中。我们首先来看“全律法”指的是什么。全律法是指上帝从旧约到新约对祂百姓的全部命令和教导。在经文中要表达的是圣经真理的所有原则和教导所指向一种生活方式。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总结,这种生活就是“爱人如己”。
“爱人如己”,简单来说就是——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
这个听起来像一个海市蜃楼,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正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不断践行的,最终实现自由和能力的道路。对于教会来说,这个大戒命是非常清楚的。谁能简洁地讲一下大戒命的内容?大戒命就是: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也要爱人如己。
【太22:37】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
【太22:39】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对教会而言,这个大戒命在旧约申命记第六章中已经有基本陈述,而在新约中,耶稣和使徒们也不断重复这个教导。因此,这个戒命要求的是属于上帝的每一个百姓,包括你我,必须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动上,尽心尽性尽力尽意地爱神,并且顺从神。
其次,也相仿。相仿的意思就是类似,是同等的,同样的。那也就是说,爱人如己和爱神这两件事情是怎么样的?它是具有同等的价值的,同等的价值的,同等的价值的。那就意味着,我们应该郑重地来对待大戒命的全部,而不是说,大家都说我特别爱神,我天天花多少时间,又是祷告,又是进食,又是做这,又是做那,我特别地爱神,爱得不得了,但我对人一点兴趣都没有。这个时候就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们的爱神是不是全面的,或者是正确的?不是的。表明我们的爱神是有缺陷、有状况、被误解的。因为我们里面并没有真正的实践去爱人。当我们没有实践去爱人的时候,我们所爱神的宣告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而已。所以,我们在这里讲的是,不要将两条戒命区别地来对待。这句话对今天、对教会、对你我的提醒是什么?
就是我们应该开始要改变一种基本的态度。是什么呢?我们太多地关注自己了,太多地关注“我”和“我的”。
我再说,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在讲一种理想主义,让你现在就能够做到你已经多么多么地爱人了,或者多么多地愿意奉献了。而是说,我们今天应该首先要减少的是,我们对自己和自己认为属于自己的这些部分的需要,那种过度地关注。
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呢?
做爱的主动者。你知道,作为爱心的被动者,常常会发现什么呢?被动者永远发现问题,而主动者总是发现需求。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把更多的时间拿出来,愿意给别人花时间。有些人说,宁可在那儿刷手机,也不肯去给别人打个电话,或者和别人聊聊天。我们也要学习适当地把自己的金钱拿出来,不论是教会的奉献,还是个人之间的某种捐助奉献。不要把所有东西都视为自己的,认为它们只能花在自己身上,花在自己认为需要的地方,而不给别人花一分钱。
精力也是一样。当我们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在我们自己的事情上时,我们真的很少会对他人有所关注。当我们没有对他人关注时,就意味着我们正在和这个社会、与其他人、与这个世界隔绝,甚至我们可能也正在和神隔绝。大家理解我说的意思吗?
才能和资源也是如此。无论你有什么恩赐,拥有什么才能,都可以尽情地展示。但如果你不能把这些才能用在上帝让你使用的环境、人群和地方,那这些才能其实没有多大价值,只是自我满足、自我娱乐罢了。资源也是如此。
当然,我们在这里要讲的是,在教会中,我们需要学习做一个爱的主动者,愿意与他人分享,并且建立他人的德行。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建造他人的生命。
关心他人,建立关系
今天,我觉得有时在教会中看到的情况非常让人痛心。如果你进入了一个学习,而有些弟兄姐妹没有进入,可能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学习,或者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我们没有看到有些弟兄姐妹主动要求别人:“你也来吧,我们一起来学习神的话。”
我也没有看到有人去关心那些今天没有来聚会的弟兄姐妹,问问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做,导致了什么呢?在教会里,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我们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只与自己有关,跟别人无关。你看,有些人在教会里看起来似乎很正常,但没过几天,突然爆出了一个问题,他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和困难,大家才知道。怎么会是这种情况呢?
在教会中,我们不应该彼此更多地坦诚相待吗?不应该更多地彼此关心、彼此带导吗?如果你发现这种情况存在,实际上是一个不正常的氛围。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生命,拉他一把,而不是把他当作冒犯者,或者认为你侵犯了别人的界限。如果你总是这样看问题,就没办法真正进入正常的教会生活。
如果某人没有来,没有参加,或者他没有意识到某件事的重要性,你可以和他建立关系,跟他聊天,邀请他来参与。我们在教会里就是要认识上帝,不是吗?除非他的信仰自己就不看重,觉得无所谓。那种情况下,我并不是说你必须强迫他如何,但我们仍然要去关心他、提醒他,对吧?
关心他人,付出行动
所以,回过头来,我们从前怎样关心自己、体恤自己、劝导自己呢?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方法,对吧?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如何让自己避免一些伤害,如何让自己活得舒适一点,如何劝导自己看得开一点,这些事情我们曾经做过,也许现在仍在做。
我现在要劝大家的是什么呢?你要把你曾经关心自己、体恤自己、劝导自己的方法,现在用在别人身上。去关心他人,体恤他人,劝导他人。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在爱心行动中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有能力,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在上帝的真理中建立自己。这样,我们就能脱离世俗的人际关系,进入神所设立的关系中。
教会不应该是世俗的人际关系。我们盼望每个弟兄姐妹都能在这里活出上帝的旨意。和你旁边的人说:“愿你做一个爱的主动者!”
我们不是只是在承受别人的爱,而是不愿意付出任何努力。爱是双向奔赴的。
《路加福音》10章25-37节
好了,《路加福音》10章25到37节,主耶稣特别地在这里给我们带来一个教导,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人,或者说“爱邻舍如己”。我们请我们中间的某位弟兄姐妹来读一下这段经文,好吗?请你打开麦克风就可以读了。
【路10:25】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路10:26】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路10:27】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路10:28】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路10:29】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路10:30】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路10:31】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路10:32】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路10:33】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路10: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路10:35】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路10:36】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路10:37】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件事,先问大家,这个律法师懂不懂圣经?他太懂了,太懂圣经了!当他问这些问题时,刚才问大家的那些问题,这个律法师非常清楚圣经的内容,十分明白圣经的教义。所以他特别在这里问耶稣,他想达到什么目标呢?他想知道耶稣所教导的这些教义,和实际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也许他想找出其中的漏洞,想让耶稣所说的话显得自相矛盾,从而打击耶稣基督的教训。
于是他问:“律法上写的是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反问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耶稣特别提到了我们刚才已经说过的那个大诫命:“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并且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这些话实际上对方回答得是正确的,因为他已经非常精通圣经了。所以耶稣说:“你回答得对,你这样做就必得永生。”
但是,那个律法师却显露出了他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空洞和虚伪的部分。他问:“谁是我的邻舍?”也就是说,他没有搞清楚,谁是真正需要他去关心,并像爱自己一样爱对方的人。于是,主耶稣就给他举了一个例子,讲了一件事情。你可以注意到,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第一个是祭司,第二个是利未人,第三个是撒马利亚人。
我想问大家,祭司是做什么的呢?祭司是代表神向人说话,代表人向上帝献祭的人,可以说是人和神之间的中保。那么,利未人是干什么的呢?他是专门在神的殿中服侍的人,或者说是侍奉上帝的人。你看,这两类人都可以说,本应是认识上帝的人。
然而,撒马利亚人却是一个外邦人,他没有资格,也没有身份去在圣殿中服侍神。当这个人问“谁是我的邻舍”时,实际上表明了他生命中的缺陷,最大的缺陷在哪里?按理说,他学了圣经,明白圣经的教义,应该能够看见人的需要,应该能运用圣经的知识去帮助他人。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看到,无论是祭司还是利未人,他们似乎拥有认识上帝的知识,但他们却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去服侍神。他们看不见人的需要,反而是那个撒马利亚人,他虽然可能不完全明白真理,却能够按照上帝的心意去服侍人。
因此,这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呢?我们要明白,在教会中,尤其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聚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各位,我再说,在教会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就是你的学习和聚会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我们在教会里的生活,实际上有些地方是有缺陷的。我们常常把教会的聚会当作一个学习的时间。大家在一起,都是来学习的,学习门徒训练的材料,或者学习圣经、查经。这个是学习的时刻。然而,因为学习时间过长,会导致什么呢?我们在教会里面没有服侍,没有彼此的服侍,只有一个人在服侍,通常是带领的人,然而他在其中投入的也很少。
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件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开始调整聚会的安排。我们再跟大家学习,安排了几个学习时段,比如周六和周二的学习。这个学习是学习圣经的真理。而周天的聚集和小家的聚集,应该做什么呢?大家跟旁边的人说:“借着聚会,彼此服侍。”
那些聚会的时间,不是单纯的学习时间,而是彼此服侍和相交的时间,大家理解吗?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过去我们把聚会当作学习时间,忽略了聚会本身应该是彼此相交、彼此服侍的时刻。实际上,当我们现在做这样的区分时,我们邀请更多的弟兄姐妹进入到学习中,学习上帝的话语,学习上帝的真理。而在聚会中,我们则是要实践神的话语。
因此,这个观念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建立。我们需要明白,聚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所以,正如刚才提到的,做一个爱的主动者,并不是只是坐在那里听道。坦白地说,有一天,主日的讲道可能会被取消,我会取消它,然后让大家在聚会中更好地彼此服侍。但是,这个前提是,现在我们的弟兄姐妹需要在真理上扎根,进入到资源中心的学习,来为更好地操练聚会、学习聚会做准备。
好了,我们接下来看到第三个方面。这里提到的是,如果自由被滥用或误用,就会导致一个可怕的后果:互害和沉沦。我们首先来看这段经文。保罗说:“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就彼此消灭了。”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他给我们提出了“谨慎”这一词。
假教师实际上给加拉太教会带来了分裂。当时,双方发生了冲突,甚至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赞成和不赞成的双方产生了激烈的行为对抗,比如彼此批判、指责,甚至伤害彼此。因此,保罗用“谨慎”这一词,告诉我们,在面对教会中的冲突或纷争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和行为来应对。
各位,这让你想到了什么?在教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争吵,或者是因为观点不同、情感受挫等原因发生的冲突。你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在处理这类事情时,能否从中获得圣经的教导,或者上帝的心意呢?来,问问你旁边的人,可以吗?
大家如果沉默不语,可能代表着“我不确定”。因为当我们在生活中发生冲突时,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上帝的原则到底在哪里,对吧?
事实上,我们常常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在婚姻中,夫妻发生冲突时,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有一句话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你们是不是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呢?同样的,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和丈夫、妻子、孩子,甚至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中,我们都会遇到冲突。那在冲突中,我们更强调的是什么呢?强调谁是对的,谁占理,谁更有权力,是不是这样?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对谁错呢?
好了,那我们给出一个统一的答复:都是错的。
可能我们认为自己有理的部分,是在理的层面上。我们认为自己占了多少的理,但从最重要、最核心的理来说,叫做什么呢?上帝和基督的律法,叫做“爱的律法”。爱是总纲。当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彼此时,谁有理呢?这都错了吗?对不对?问题不在于谁有理,而在于我们愿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错,还是只想夸大对方的错,缩小自己的错。所以,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在其中要有谨慎的态度,认真地去思考,并用上帝的心意来评估或衡量,这样才能得出真正的答案和立场。
如果我们先天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认为自己是对的,就不会得出真正合乎上帝心意的结论。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原来在教会中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站在上帝的那一边,而不是拉上帝站在我们这一边。
相咬相吞
“相咬相吞”这两个词很有意思。咬,指的是我们都知道的啃咬,但这里更多的是指一种伤害的意思,主动的伤害。而“吞”则指的是剥夺、占有。
所以我们看到,“相咬相吞”所讲述的事实,不仅仅是内心的敌意,它已经外化出来了,对吧?外化出了实际的行为、言语、态度等,这些都是表达出来的、有意识的伤害。这是有意为之,是要伤害、掠夺、压制和毁坏。
弟兄姐妹,我不需要指出是哪一次教会中的冲突发生了这种情况,你自己就经历过,自己去看,你也能明白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当你们彼此发生冲突时,通常的做法是什么呢?你就能知道什么是隐藏在内心的敌意,和外化出来的言语、态度和行为。
内心的敌意与外在的表现
看上去,这似乎与双方认定的事实不同。也就是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可能觉得这只是立场和观点的不同,然而并不仅仅是如此。因为在这些事物的评估中,标准容易因为个人经验而有所不同。那么,所有人际关系唯一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爱。就是上帝的爱的律法,它是衡量一切人际关系冲突的法则,尤其是在教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开始使用不恰当的言语去贬低或伤害别人,这时他就已经离开了所谓“爱的法则”。他应该认罪悔改,而不是继续指责别人、打压别人,甚至造成分裂、拉帮结派。
我们在教会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如果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这种情况,而没有悔改、使事情没有回到上帝的法则中,我们就会面临后果。这就是第三所说的:“那些误用甚至滥用基督徒自由的人,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也就是当我们只顾捍卫自己的自由,而无视他人的自由时,我们一方面会面临自身痛苦,另一方面也会经历上帝的审判。
上帝的审判
上帝借着这种环境、通过彼此的关系所发生的事,带给我们内心的挑战。如果我们硬着头、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始终不悔改,我们就会一直陷入这种循环中。这个就是上帝的审判,各位,这就是上帝的审判。所以在教会生活中,我们要仔细看看当自由被滥用时,在彼此关系中所发生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伤害。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这些可能带来的后果。
世界上第一件凶杀案
在这里,我想提到一个很早以前,上帝就提到的一句话,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郑重放在心里。世界上第一件凶杀案,谁是凶手呢?是该隐。那他杀的是谁?是他的弟弟亚伯。没错,他为什么杀了自己的兄弟呢?因为嫉妒,因为不满。他觉得自己的兄弟显出了他生命中的错误和亏欠,他不能直接对上帝发火,于是他选择去杀掉自己的兄弟。
但是,上帝问他的是:“你的兄弟在哪里?”这句话很重要。来,问问你旁边的人:“你的兄弟在哪里?”
这个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
在教会生活当中,你是不是只是你一个人呢?你的弟兄姐妹在哪里?明白了吗?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对我们的弟兄姐妹是负有责任的。可是一个罪中的人却不明白这一点。于是该隐才说:“我岂是看守我弟兄的吗?”对吗?他理直气壮地这么说。所以你就会发现,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如果在教会生活当中,我们一点都没有对弟兄姐妹的负担、牵挂,甚至为她祷告、关心她,我可以很直白地告诉你,也许你正活在罪中。
经文提醒
好了,接下来用下面这段经文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约壹3:11】我们应当彼此相爱,这就是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命令。
【约壹3:12】不可像该隐,他是属那恶者,杀了他的兄弟。为什么杀了他呢?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
【约壹3:13】弟兄们,世人若恨你们,不要以为希奇。
【约壹3:14】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
【约壹3:15】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
【约壹3:16】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
【约壹3:17】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 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
【约壹3:18】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这里面给我们带来两个方面,我们至少要知道的:
第一个,如果我们能够爱弟兄的话,我们就已经承受了生命。如果我们没有爱心,不能爱我们的弟兄,甚至可能说恨弟兄,那么这里的“恨”指的就是我们刻意地保持距离,对他心存冷漠,跟他毫无关系,甚至是拒绝他。经文说“恨弟兄就是杀人”,这样的人是住在死中的,甚至“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够严重了吧?我不需要再跟大家讲什么,好像是在恐吓你一样。
第二个,我们对弟兄的爱应该表现在实际的行为和内心的真实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言语和舌头上。我们不能只是说“某某弟兄,某某姊妹,怎么样?你好吗?我在为你祷告”,然后就结束了。不是的!这不只是说说而已,而要有实际的行动。
爱是永不止息
最后,我引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八节:“爱是永不止息的。”也就是说,爱是永远不会被征服的,爱是永远不会失败的。
关于爱的自由
关于今天我们分享的“在爱心的服饰当中得自由”,有三点需要我们在生命中不断思考和实践: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基督徒的自由,并学习如何更多地自律、控制我们的行为,把我们的行为、生命和心态导向正确的方向。这需要有纪律的操练。
第二,我们要主动去爱与服侍,为他人、为弟兄姐妹建造他人的生命。
第三,在面对这些冲突和伤害之前,我们应该学习在教会中更多地进行对话、沟通、陪伴和彼此服侍。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教会中发生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