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人彼此成全的福音(七)教会的本分与责任













我们上周分享的内容是什么?
“结果子”。那有没有弟兄姐妹在过去的一周中思考过这个议题:对我们来说,如何结出果子?在果子结出的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哪些评估?以及我们由此可以走向什么样的自由?
这个事情,其实正是我们作为基督徒目前在教会里面碰到的最大挑战。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只是把听到的一些道理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就过去了。以至于我们在生活中,在实际践行和认真态度上,实际上还有很远的距离。
这个过程中,我觉得给大家一个提醒:我们每一次听到,一定要用心去听,同时也要实实在在地去听从并且践行。这可能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听了不行,等于是没有听;而行,也就是按照我们能够听见的真理清清楚楚地去做,这才是我们生命能够有实际意义的真道。
那我们在这一周要跟大家共同分享的,依然是继续我们之前说的,来自加拉太书的一段经文。
我们今天的内容,首先从《创世纪》的四章9到12节开始。这里面,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人类历史中,自从有了人之后所发生的第一件谋杀案。这个谋杀案是在亲兄弟之间展开的,也就是当该隐和亚伯在向神献祭的时候,他们献祭物的态度和认真程度不同。所以上帝悦纳了亚伯的献祭,而没有悦纳该隐的献祭。这件事情给该隐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他在里面有非常大的怒气。一方面,他恼怒上帝为什么没有接纳他的献祭;另一方面,他也非常生气他的弟兄为什么会被上帝悦纳。所以,最后他在怒气的催逼和引导下,动手杀了他的兄弟亚伯。
那个时候,这个家庭是认识和知道上帝的,并且他们从献祭这件事情中就已经知道上帝的存在,也都在敬拜上帝。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人里面的一些偏差,因着罪的缘故。所以,大家看到的是,《创世纪》的四章9到12节,就是发生了那个谋杀案之后,上帝对该隐所说的话。
我们在这里将其简要地为大家朗读一下:
【创4:9】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创4:10】耶和华说:“你做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创4:11】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创4:12】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
大家读过这段人类的传说后,有什么样的体会?这段经文的重点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上帝是无所不知的神,他难道不知道该隐已经杀了他的兄弟亚伯吗?我相信他是知道的。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问该隐:“你兄弟亚伯在哪里呢?”该隐的回答“我不知道”显然是在撒谎,他是在逃避他的罪责。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理解,兄弟之间彼此有一个责任呢?这个责任就是我们彼此的看顾、扶持、成全和相爱。
很显然,从上帝的问话中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而且,作为一个人,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责任感。上帝在这个家庭中应该是最重要的存在,所以这个家庭是认识上帝的,兄弟之间他们是有责任的。但是很显然,该隐却并不这么认为。
我们将自己和教会的弟兄姐妹分割来看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并不真正地认识和明白主耶稣所说的“我们要彼此相爱”这件事。如果我们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教会的生活,你会发现你跟你的弟兄姐妹只是在一起敬拜而已,只是来这里共同地听道、唱诗,或者说在一起吃饭,其他的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责任或者是本分。
但这个并不是事实的真相。事实的真相是,弟兄姐妹在教会当中,教会是上帝的家,所以我们彼此之间是有责任的。我们彼此相爱不是“我可以做,我也可以不做”,而是“我们必须得彼此相爱”。
所以,我在这里也鼓励大家,跟你旁边的弟兄姐妹说,你我之间是有互相的责任和本分的。
其实,我相信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或者过去的教会的教导当中,我们常常看见的是个人主义在盛行。所以我们认为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真正的责任,我们彼此相爱只是说按照我们的意愿、按照我们所能够做的程度来进行。
而这个实际上是一个世俗的观念,并不是合乎圣经的角度。就像这里主特别地问了该隐所说的话一样:“你的兄弟亚伯在哪里?”当我们看到弟兄姐妹在教会生活当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而我们认为跟自己无关,采取一种默然的态度,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如果我们做了一些什么事,好像就是我们去冒犯了对方,甚至跨越了对方的界限。而这一些的看法和态度,其实都是源于我们世俗的认知框架,并不是出自于对圣经认识的一个框架。
所以,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分享的题目叫做“教会的本分与责任”,或者换句话说,“家人的本分与责任”。我所说的家人的本分和教会的本分是一个意思。教会并不是指的只有那些传道人或者是牧者,他们对这个教会有责任和本分,而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对教会有这样的本分和责任。
所以,对你旁边的人说,对于教会,对于弟兄姐妹,你我都是有责任的。
我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明白,今天的这个内容来自加拉太书的六章一到五节。
【加6:1】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
【加6:2】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加6:3】人若无有,自己还以为有,就是自欺了。
【加6:4】各人应当察验自己的行为;这样,他所夸的就专在自己,不在别人了,
【加6:5】因为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
天父,我们感谢你恩待和赐福我们,让我们在你的话语当中来更加地认识和明白你的心意。主啊,愿真理的圣灵运行在我们中间,开启我们的悟性,给我们里面更加专注、认真、渴慕的聆听,好让我们能够真听见你藉着这个经文向我们说话。也让我们在教会的观念、彼此的关系,以及我们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地符合你的心意。谢谢你赐给我们能听的耳,也赐给我们谦卑受教的心。谢谢你听我们的祷告,奉靠着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在加拉太书六章一到五节中,保罗用非常简洁的话归纳了教会生活的一些情况。他用这些话中的个别情况来说明教会应该如何实际地来践行主耶稣“彼此相爱”的命令。这我们都非常清楚,他说:“你们彼此相爱,众人就因此认出我们是主的门徒了。”同时,他也在教导我们在教会生活中,该如何实际地处理弟兄姐妹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以下五个方面或五种情况来分享:
第一个部分,我们叫做“对待偶尔犯罪的弟兄姐妹,教会应该对他怎样”。
我们首先将第一节总结为:“对待偶尔犯罪的弟兄姐妹,教会应该对他及时的纠正。”这里所说的“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剩”,意思是初期不易察觉的,或者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抓住的。也就是说,在生活里,我们常常因着自己对真理的不够认识和熟悉,或者我们生命里过去的那个世界、引导我们的惯性,即我们所说的人里面的肉体部分,常常在影响着我们平时的行为和为人。偶尔,我们可能会被抓住,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或有错误的态度,以及跟他人有错误的关系。但是,这些是偶然的,是不知不觉的,所以这并不是故意在犯罪。我们特别强调这一点,是与习惯了犯罪、习惯于活在罪中的人做一个区别。
而所谓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提到的“挽回”这个词,本身是医学的用词,意为复原。这里实际上指的是要纠正它,把它纠正回来。
那属灵的人,很多人可能对这个问题会产生一些疑问。那到底是这里说的属灵的人,好像把这个事情只是集中在那一些有特质的,比如说传道、同工、牧师这些人,或者那些比较成熟的信徒,可能才有这样的一个责任。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前面我们知道,在《加拉太书》前面一到五章,都不断地在讲关于基督徒的自由、关于基督徒的生命、关于如何看待律法、如何去运用信心等等。所以他这里所说的“你们属灵的人”,并非专指某一些特殊的人,而是指的每一个人。
我们这里所说的教会的时候,并不是指只有传道人和牧师,才具有这样的一个权柄,或才应该对一些偶尔犯罪的,或者犯错的弟兄姐妹进行事实的纠正。并非如此,这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责任。我们再说,这是指的是教会整体的责任。所以我们这里看见是说,“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它挽回回来”。
因此,我们知道这个并非出于故意犯罪的这样的弟兄姐妹,我们需要对他用一些的方式,能够把他带回来。所以,紧接着在这一节经文里面,对待偶尔犯罪的弟兄姐妹,教会在挽回他们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使徒保罗特别说到了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用温柔的心,一个方法是小心自己被引诱。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温柔的心”,实际上它里面包含的意思是温顺的、带着同理心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偶尔犯罪的弟兄姐妹,想到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犯罪得罪神。所以我们带着一种同理的心,同时又带着一个谦卑的心。有些时候,我们对待看见一些弟兄姐妹犯罪了,我们心里可能会很焦急。但是有另外一种反应可能是对他就是充满着审判,我们只是要揪他的错,正是来审判他。那这样的一种情况,其实对我们真正的能够处理这样的一个关系,其实是没有帮助的。而真正的是带着那一个温柔的心,也就是温顺的心,用一种温和的态度,能够将弟兄姐妹从偏离真理的地方把它带回来。
这也表现在说,当我们看见了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主动地去跟对方产生这样一种彼此的互动和交往。我们这里可以把它叫做是劝勉或者是辅导。但是,同时大家也一定要小心,就是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在进行相应的劝勉和辅导的时候,我们也要考量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是不是已经对整个的事态已经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了。
同时,也要注意到一种情况,就是当我们开始去用劝勉或者是辅导,跟对方、陪伴对方、来帮助对方,让他能够挽回他的时候、纠正他的时候,你也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有一些弟兄姐妹,他在生活当中他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关于我们内心的苦毒、我们里面的疑惑,或者是我们里面的抱怨和不满。而这种是带着一个从个人的角度,甚至有些时候是带着一个从罪中的那种扭曲的角度去看待很多的事情。所以,看待事情的时候,他就发生对事情的解释的这种错误的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去聆听呢?我记得以前在电台工作的时候,我们专门有这样的一个晚上的节目,晚上一个节目是专门叫做“知心姐姐”的节目,她专门去听一些人讲他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的这些挫折、失败或者痛苦这类的事件。当时我们在彼此的圈子里面的一些弟兄姐妹、一些主持人就告诉我们说,你不要当垃圾桶,你去了时间场里以后你就会受他的影响。我想这话是真的,有些时候包括我们在教会里面做辅导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在跟别人有些的劝勉和辅导的时候,你一定会可能会被他所影响,因为听起来他讲的很有道理,或者说他里面所表达的那个角度,或者他里面所表达的某种情绪会给你带来一种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些时候,我们通常愿意去帮助他人的这样的弟兄姐妹,里面是有一定的同理心的。但是你也有可能因着这个共情的缘故“入戏太深”,所以就会偏离了你要辅导他的目标。我们所有的辅导和这种劝勉,不是只是为了体贴对方的情绪、体贴对方的那种诉求。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是要把他带回基督里,带回上帝给他的生命的方向,让他能够真正的回到真理的认知里面,这是我们的福祉和目标。
但是有可能如果我们里面本身也有缺口,我们就有可能因着他的影响而被他带偏了。而被他影响之后,忘记了我们该有的方向和目标,以至于反而将自己陷入对方的错误里面。我记得有一次在教会的一个辅导当中,当时师母杨老师她在跟两个姊妹辅导,那两个姊妹在内在的心理上,有些是状况和问题。但是事实上,他们对真理的那个认知是非常具有偏差的,而且可以说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他们里面有很多的苦毒,然后杨老师去跟他们辅导的时候,结果辅导最后就发现她变成了被辅导的对象,然后她让自己内心里面变得非常的有挫败感。
我想这个里面就是,有些时候我们会落入这样一个情况里面。有一些他偶尔犯罪的这样的弟兄姊妹,他不代表他里面没有很高的智商。也许恰恰就是他基于他自己很强的个性、很错误的一些的认知,他就有很强的逻辑,以至于把辅导他的人能够带到他的那个情境里面,结果使你站在他那一面,而不是能够站在上帝的这个角度,或者真理的这个角度,去对他进行相应的辅导。那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我们会出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我们会出现失败,或者是出现我们自己也陷入其中。
所以,这里说“小心被引诱”,是说我们当我们再去辅导或者是劝勉一些弟兄姊妹的时候,一方面我们需要谦卑、有同理心,并且用温和的态度与言辞来倾听对方。把对方能够听见对方在讲这些事情的时候,知道他们里面的那个可能的那个状况,或者是问题所在。同时,我们一定要小心我们自己,我们又该保持对真理的清醒的认知和清醒的态度或者状态,让我们在那时候能够更加的谨慎,把自己不断的能够带回来。
这里所说的那个“小心”,指的是继续不断的向目标直视,就是我们不断的来思想,他的问题在真理当中应该怎么看呢?应该怎么去帮助他,让他能够回转到上帝的面前呢?于是,我们就用这样两个方法来帮助弟兄姐妹,能够对那些偶尔犯罪的弟兄姐妹,能够对他们真的有益处,把他们纠正回来。
当然,我在这里再次提到的就是,可能在教会里面,我们还抱着那种的世俗的人际关系的这种框架的时候,会导致你一味的去妥协、一味的去体贴他的情绪、一味的去安抚他,而忘了我们真正的责任并不是要安抚,仅仅是安抚。我们的责任是要把他带回到上帝的面前,带回到真理当中。
这就是保罗在这里所给我们说的,教会里面弟兄姐妹彼此相处的时候,我们是怎么来看待和处理一些的事情。这个是要求我们既有方法,同时又有这样一个责任的提醒。
因此,我们看到《提摩太后书》二章二十五节到二十六节,这里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劝勉。
【提后2:25】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 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
【提后2:26】叫他们这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他的网罗。
事实上,这里所说的正是对那些正在走向犯罪道路的人,无论是弟兄姐妹,还是有些可能尚未完全进入教会当中的一些人。从保罗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明白,悔改的心可以让人领悟真道,这当然也包括在教会当中的人。所以,我们在劝勉他们的时候,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
在我们的劝勉当中,我们始终要警醒自己,保持对真理的专注,对上帝心意的专注。他说,在这种情况下,或者上帝的灵在那个时间点醒他,用你的话点醒他,给他内心产生真正的悔改,以至他可以醒悟,从而脱离原本错误的生活方式、态度或错误的关系。
第二节的经文说:“你们个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对待所谓“重担”的这件事情,我们这里给他一个解释,这是一种难以抵受的压力。当然,你会从这个经文当中看见,并没有实际的说明这个“重担”的意义,到底指的是什么。但是,我想我们在生活中,看见类似的情况有很多。这个里面指的是各种各样带给人压力的一些事物,包括罪恶的诱惑,包括我们强烈的低落情绪,包括我们的身体常常出问题、出状况,甚至也包括弟兄姐妹在经济上碰到的非常大的实际困难。当然还有面临生老病死等一系列急难之间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叫做面对承受极大压力的弟兄姐妹。
那教会该做什么呢?或者我们的弟兄姐妹、我们家人之间应该做什么呢?他这里说,我们的责任是要与他们一同站立,共同承担。这里的“担当”的意思,是把他拿走、背负,也就是我们跟他一起来背负这样的担子,跟他一同来忍受这样的痛苦。与哀哭的人同哭,与喜乐的人同笑,这是我们所说教会该有的责任。
同时,在这节经文里面也给我们带来的是,对待那些承受极大压力的弟兄姐妹,教会应该选择与他彼此分担的时候,我们里面所有的心志是什么?这叫做完全极度的律法,“完全”就是指满足了、实践了基督的律法。那基督的律法到底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是一个服侍的律法。因为耶稣基督来说:“我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为众人舍命。”所以在教会当中,每一个弟兄姐妹都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心智和认识。我们知道,基督的律法就是一个服侍的律法,我们应该服务于他人,或者说叫爱的律法,学习彼此相爱。
因此,当我们看见弟兄姐妹面临那个无法胜过的难处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行动,而不是只是轻描淡写地给她说:“我为你祷告好了。”并不是这样,我们应该实际的参与到她的这个重担里面,能够与她分担这些的重担。当然,方法很多,有些时候我们是用怜悯的心跟她一同站立,有些需要我们用实际的行动给她奉献,然后让她能够度过难关。
当然,我们这里也要区别一种情况,就是有些的弟兄姐妹,她的另外一种的,比如说在经济上的这种难处,实际上是她错误的那种金钱观和消费观所带来的。我们不是说要大家来帮助她维持她想要的那种生活水平,而是说,如果有人碰见了其大的这种压力的时候,那我们是有责任来跟她一同来承担的。我们可以去跟她对她有所奉献,我们可以跟她在经济上,甚至我们愿意出钱,让她能够抵御当时的那个突如其来的困难。当然,我们可以用陪伴的方法,来跟她共同的承担她的那个痛苦,听她去诉说并且陪伴她,让她不至于孤单一个人度过这段的时光。当然还有方法是我们为她来祷告带祷,把她的这个事情一直放在我们的祷告当中,直到看见上帝在她的生命当中带来一些工作。也可以用鼓励的方法,也可以教她来饶恕,也可以来分享我们对她跟她的一些的资源。也许有些时候对有些人来讲,她可能需要一份工作,她可能需要一些渠道,能够让她的生活的目前的这种窘境能够得到一种解决。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实际的方案来与她一同承受重担的,所以目的就是来扶持他们、来成全他们。
这是在第二节当中,保罗所带给我们的一个教导,就是对待承受重担的,教会应该与她一同担当。这里面,《约翰一书》三章十六到十八节。
【约壹3:16】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
【约壹3:17】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 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
【约壹3:18】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那我们都知道,上帝的福、耶稣的福,就是为我们舍命,我们把这理解为爱。他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所以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人的方向。因为我们所说的跟随耶稣,就是跟随主的教会。因此,我们在教会生活当中,一定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一些情况。有些弟兄姐妹确实是急难,有实际的缺乏,也有实际的需要。面对这些需要的时候,特别是那种很强烈的、很重、难以抵受、一般人难以抵受的一种压力的时候,我们需要跟他们站在一起,我们需要去帮助他们,用实际的行动去帮助他们,不是只在我们的嘴巴和表达上,我们在表达某种怜悯。这个是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所得到的教导。
第三个,这里说到了“人若无有,自己还以为有,就是自欺了”。第三节给我们带来的是,事实上它是在教会当中面临的第三种情况。有一些人在自我认知的方面,实际上是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盲目。所以对很多人来说,他出现那种自我膨胀的情况,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是超级属灵,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觉得自己可能比别人更加的公义、更加的虔诚。这种情况也在教会当中常常发生,就是有许多人有自以为义的心。对于这种自以为义的这种弟兄姐妹,我们有些时候也需要去知道,教会的责任是什么呢?要带他们悔改,重新来认识耶稣基督的救赎和公义。
“人若无有,自己还以为有”,他实际上是在说,本质上他可能什么都也不是,但是我从内心里面却认为自己什么都有,自己都是了不起的。实际上给我们看见,我们生命中实际上离我们自我的那种认知有很大的距离。有些时候我们把它说,说是上帝对我们的看法和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其实是完全有些时候是很多很大的不一样的。
那我们都知道,这一点在启示录的教会,启示录里面说到的老底嘉教会里面就表现出来。他们认为自己是有金钱、有各种各样的东西,什么都有。但是主耶稣却说:“你们是贫穷的、是瞎眼的,是什么都没有的。”我想这个看法的如此的不同,是需要我们真的来学习,看一看我们究竟是从哪里得到的这样的一种态度,或者就盲目自大的这种的内心的这种强大的状态。
我们这里说“自欺”,他的意思实际上是指我们在误解中生活,一种不肯面对真相的自我欺骗。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可能已经完全跟我们实际的生活的本相、生命的本相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因此,对待这一类的弟兄姐妹,教会需要在他们悔改之前,要帮助他们回归生命的事实和真相。
我们知道,人很容易产生比较。我们往往是跟他人比较,甚至有些人当然也跟自己比较。他从过去的、跟自己过去的自己比较以后,得到了某种的自我肯定或者自我价值的这种认同。有些时候,我们通过跟他人比较,我们觉得跟他人比较的时候,觉得我们自己还是不错的,我们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还挺好的。你比如说,你看我在教会里面,又参加教会的各样的一些活动,无论是主日灵修小组还是什么,这些活动我都参加,我也有奉献,我就觉得我自己可能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事实上,也许在其他的方面,他并没有看见他的实际的生命里面有很大的状况,甚至有很多的这种的他没有看见的一些罪还在影响着他。
所以,我们需要在带他悔改之前,来帮助他们回归生命的真相。那个真相是什么呢?就是在上帝的眼中,我们曾经学过:“没有一人,连一个也没有。”这话是很多人都需要去知道和面对的。
我们很多人更多的时候,是基于自己拥有的圣经知识,或者是拥有的在某件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或者是某种恩赐或者是才能。所以我们给自己给了一个很好的评价。但是,事实上我们也会发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我们却表现出很多的错误、缺失,甚至可能是一种邪恶。
因此,我们真正要比较的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比较的是耶稣基督。因为所有的人得救、得拯救、蒙保守,是靠着耶稣基督的意,而不是靠着自己的意。所以,从一个根本的意义上来讲,从公义和敬钱上来看,从爱上来看,这些每个人都有缺失的部分。所以,没有一个人从本质上比另一个人更好。
当我们能够真正的承认这一点的时候,承认我们在许多的事情上是没有的,还是不够的,是缺乏、是不足的,我们才能够回到正确、客观的对自己的认识上。所以,这里就是对待那一些人若无有,自己还以为有的这一类的情况,教会所能够做的、所应该做的这样的一件事情,就是带他们悔改,我们重新来认识上帝的救赎和公义,也重新来认识我们自身的生命的真相和本质。
哥林多前书的八章二节是这样说的
【林前8:2】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确实是这样,保罗特别劝勉关于献祭的事、关于吃祭肉的事等等。在哥林多教会当中出现了很多的情况,有一些人对类似的这些事,有些人很有生活常识,所以他们就表现出跟一般人不一样的能力。但是,这也容易使得一些人会仰仗自己这方面的某种常识或者经验。但是他终究会看到,在他的生命里面会出现一些状况,就是有些东西是他应付不来的,有些东西对他的知识上来说是一种空白,有些时候对他的品格上面来说是一种缺失或者是瑕疵。所以保罗才会说:“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然是不知道。”
我们有些时候知道更多的圣经的知识,却没有生活中的实践,这同样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因为我们如果知道了更多的圣经的知识,但是我们却没有按照圣经的真理去行的话,其实就表现为我们还是不知道。
第四种情况,这里说到了个人应当查验自己的行为,这样他所夸的就专在自己不在别人了。这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指的是那种认知有偏差的弟兄姐妹。所谓认知有偏差的弟兄姐妹,它往往也是基于世俗的价值观。就是我们在世俗生活当中,往往容易去跟他人比较。我们在比较当中,常常因为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比较片面,所以那种比较所带来的是一种不健康的——或者你认为自己比他好,你带来的是一种自我的、暂时的某种满足,这是不健康的一种安全感;又或者如果你对他人比较的时候,你产生了很强烈的自卑,觉得别人比自己强,我们又进入到那种很强烈的自卑里面。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健康的,都表明我们在实际的认知上是有偏差的,对自我的认识上是需要进一步能够清楚的。
对待这种情况的弟兄姐妹,我们应该怎么来去对待他们呢?这里说到的是,教会的责任是带他们回到真理当中,藉着真理的标准和亮光,来分辨和查验自己的态度与言行。
这里说的“查验”的意思,接近考验和试验的意思。就像火来试验金属的纯净度一样。
“所夸”就是那些引以为荣的意思了。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人如果不能够查验他自己的行为,查验他自己的内心和态度的时候,他常常引以为荣的东西,也许恰恰是给他带来挫折,或者带来失败甚至羞辱的东西。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查验自己的时候,他能够引以为荣的这些事情,恰恰是他那些“我终于践行了上帝的话,我在这件事情上得到了践行上帝这话所带来的益处和满足感”的事情。这个时候,他夸的就是自己,而不是在于别人了。
我们做很多的事情,都不是要用更多的跟他人进行比较,而在这个比较当中去得到对自己的某种评价或者是认知。所以,对待这一类的,在认知上有偏差的弟兄姐妹,教会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我们每一个弟兄姐妹都应该去邀请他,跟他一起来寻求真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些时候在那些聚会当中,无论是我们周间的学习圣经的学习,还是小组的聚会,还是主日的聚会,甚至早上的灵修,我们都鼓励大家,你去叫另外的弟兄姐妹一起来,一起来寻求真理,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这个不是哪一个人,所有的人都有在认知上有偏差的部分。
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就是大家一起来寻求真理,一起来读圣经,一起来查经,一起来灵修。我们明白圣经的时候,并且将圣经的话,也就是基督和使徒的教训,实行在这个生活当中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提高这种认知的准确度,提高我们里面的判断力。
这就后面所说的,藉着探索真理的过程来帮助弟兄姐妹,我们提高我们里面的思维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也提高我们对日常生活这样一种的判断能力。并且,我们也可以在这个真理的圣灵当中,获得更多的爱和价值感。他就不再执着于跟他人比较,来获得这种虚假的安全感了。
我在生活当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有弟兄或者是姊妹问我:“石老师,我们现在夫妻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我该怎么去对待和处理呢?”他急切的想要一种方法,让我给他讲一个方法,使他能够拿到这个方法之后,就马上能够解决夫妻间的这种矛盾和冲突了。但是我要说的是,也许我给他的方法他并不能做到。
我就问他了,我说:“某某吧,你有学过这个夫妻婚姻的课程吗?”他说:“学过啊。”我说:“学过了,碰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呢?”他说:“不知道啊。”那我们就因此而知道,是说他在这个学习当中投入的学习了吗?真的学到了吗?他在生活中应用了吗?如果在这生活中没有应用,我就算是给他一个方法,他能够马上把它应用出来吗?
所以我们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所说的这一类的弟兄姊妹,能够在学习真理,或者明白圣经,在实行真理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学习自我审查。我们开始发现,我们里面有了一定的分辨力,而这种分辨的能力,更多的是来自于你对真理的这种探索和常常的默想,以及你在真理的实践才能够带来我们对我们自身生命的更加整全的、更加合乎真相的认识的。
所以,自我审查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能够看见我们真实的动机、态度和我们里面所持的立场、观念、价值观,以及包括我们在关系当中所有的某种的目标或者是方向。这些,当我们能够更多的在真理当中,有很多的这种操练,彼此的交流和讨论当中,有更多的这种的促进的时候,你就发现我们这个能力变得越来越高了。
而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就不再像过去那样总是有偏差。我们对他人,总是也存在着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我们羡慕那些很属灵的人,我们羡慕那些能够成熟的、有智慧的来处理生活事务的这样的人。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他的生活中他做了什么,而我们没有做什么,使得我们无法达到他那样的一个程度。
所以,这个是我们在这个部分,对待那些认知有偏差的弟兄姐妹,教会所能做的就是帮助他在学习里面,在对真理的探索当中,有更加活泼的灵,更加敏锐的那种自我察觉的这样一种能力。从而,我们能够学习有自我审查之后,我们里面就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安全感了。
这个主观性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去处理的。《马太福音》的这个经文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太7:5】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这个经文当中看到的是什么呢?
所谓“假冒伪善”的人,就是那些善于掩饰、善于伪装的人。他们内心有向善的心,但却不一定是真的善的,这是这样一种人的称呼。他说,他们有一个习惯,他们的主观性很强,很武断,容易下结论。容易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就带出许多的偏见和成见来。原因是他们自己里面有一些自己的标准,所以他们眼中有“梁木”,就是他们自己的标准,这个东西就叫做“梁木”。然后,他们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和衡量别人的行为、别人的做法,然后去给别人很多的批评和责备。但是,事实上,他们自己眼中的标准是不是合乎真理的呢?他却很少去探寻。
弟兄姐妹,你有没有觉得这种情况在教会里面比比皆是呢?所以,主耶稣给他的教导就是:你先把你自己的先存的这种观念和态度,先去跟真理去衡量衡量。当它不符合真理的时候,你应该把它去掉,让你自己变得更加真正的公允,有合乎上帝的那个标准和眼光。然后,你才能够帮助你的弟兄去纠正他,去改变或者帮助他改变他的一些做法和态度。
好,那我想,这个是我们所面临的第四种的情况。那最后一种的情况呢?这里的经文是他说:“他说,因为个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请注意,在这一节里面,他所说的“担子”跟前面的那个“重担”,它也是重担,但是跟前面的那个重担意义不同。这里的“担子”,它的意思所指的是船只上的货物,或者是士兵所背的行囊。
大家想想,船只就是为了运货的。在过去的那个货船上是运货的,而士兵所背的行囊是什么呢?是他去打仗,他要履行他作为一个士兵的这种任务或职责所需要的各种装备。那这是他个人的责任。
所以大家理解了吗?这里所说的“担子”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承担而无法推卸的责任。那也就是说,比如说,如果你是——像我们举个例子吧,大家比如说还说夫妻两个人。夫妻两个人有些时候发生争吵,我们常常说要不是因为你那样,我不会这样。这种情况会常发生,对不对?而这样说的人,他通常忽略了他自己该为他的某种行为、情绪,或者是表达负责任的这件事。我们一定要记得,别人确实有可能激怒了我,但是我真正要去发这个脾气,或者是发怒呢,这个确实取决于我自己。
所以我们常常会彼此这样来“甩锅”,但是我们一定要记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无论你是从角色上来讲,你是做丈夫或做妻子,做儿女还是做父母,或者做老板还是做员工,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该负的那个责任。那这个责任是别人没有办法为你承担的。
我们也不应该承担这种责任。我们把这一类的情况,通常生活中把它戏称为“甩锅”,对不对?“甩锅”就像有些时候,我们的教会里面也常听到这种情况。有人就抱怨,抱怨说教会的某些同工,他给我的教导是错的,他把我带到一个错误的路上,所以我成长到今天,我的生命出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状况,都是因为他的缘故。
这种表达很显然就是一种甩锅的做法。我们要问你,你是一个独立的人吗?你对圣经难道不读吗?只是听他在教导,而你没有一个清醒的对圣经的认识?你自己没有责任去读圣经,去让你自己的生命成长吗?如果你真的在圣经方面花了更多的时间的话,你一定能够有一定的分辨力,至少分辨他的哪些教导是错误的,而哪些是不能够被接受,或者是甚至有些是模糊的。你需要跟他去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我们没有做这些事,那我们有些时候,说句老实话,有些时候我们的生命碰面这种情况,是我们自己做的结果,是我们自己不去负责任的结果,而不只是别人的责任。
所以,我们这里说第五种情况:面对这种推卸责任、逃避责任的弟兄姐妹,我们把自己的那些错误表现都归咎于他人。那教会的责任是什么呢?要提醒他们要认识到自己的本分和责任。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责任,为自己所应该有的责任、本分和角色来承担责任的。我们做了什么,往往是因为我们决定要做什么。这个决定不是别人逼迫你做出来的,是我们自己要选择做出来的。那我们就应该为我们所做的负责任,哪怕你的这个行为可能带来了不良的后果,那我们也需要承担责任。就像教会里面一样,如果我给大家带来的那个教导是错误的,不合乎圣经的,那我就要承担什么呢?承担上帝给我的审判,或者教训、管教。我就要去重新的悔改,回到这个正确的路上来。那如果我一直在这个错误的路上走,弟兄姊妹,你完全有权利离开这个教会,你可以来向我挑战,指出我的错误,没问题。我需要为这些负责任。但是,如果我没有,我在尽力按照上帝所交托我的这样一个职责,按照上帝的真理来讲道,弟兄姊妹,你的责任是什么呢?
所以,我们应该要知道,每一个弟兄姐妹,我们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向神负责的。因为这件事情就是我们所行的,在上帝面前,他终究是要被上帝所审问、所查问的。而且,这里所说“必担当自己的担子”,他也指的是幕后的日子。上帝,我们说耶稣基督白色大宝座降临的时候,他要对每个人都有审判的。那个时候他审判,不会说:“你说那是因为我们的牧师他在胡讲,他把我带到这个地步的。”你不要讲这个话,没有用的。
所以,各位,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我们都需要为我们自己当下所做出的所有的行为来负责。那对待那些不肯负责、逃避责任的弟兄姐妹,教会的责任是要对我们每个人提醒之余,也当给他更多的处境化的教导。我知道,其实对弟兄姐妹来说,我们常常会为什么那么注重生活中的实际的运用和实践呢?就在这里。而且,包括我们在早晨灵修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很看重在那个处境化的实践部分。我们希望大家能够不是只是学了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学到最后,说老实话,对你我都没有益处。唯一的益处就是我们更加的宗教化、更加的理论化,而这个对你的生命实际上没有什么真正的帮助。因为,如果上帝的话语,或者合乎上帝的话,或者教会的这个教导,没有给你带来实际的改变,没有促使你开始学习要去认真的对待,或者是真正的去顺服,那我可以说,你将会发现你的生命还是在原地踏步,甚至可能更加糟糕。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帮助弟兄姐妹认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以及拒绝承担责任的后果。圣经中给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那些在旷野游荡的人。刚开始,他们十个探子所带回来的都是坏消息,只有两个探子带回来的是好消息。最后,大家全都跟随了十个探子带回来的坏消息。他们做出这样一个选择之后,他们就面临一个后果。什么后果呢?他们这个不信的后果,不听从上帝的话语的后果,就是在旷野里绕了40年,而且都死在旷野当中。我们并不是在好像用一些危言去恫吓弟兄姐妹,而是你应该郑重你所听见的教导,不要把自己的信仰活成了一种宗教生活。
所以,当我们实际上拒绝承担个人的责任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走向成熟。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生命的选择,都是需要我们自己负责任的。而我们每个人从天性、从那个罪性里面,又都有甩锅的习惯。因为从刚开始的亚当就是这样,亚当甩锅给夏娃:“那是你赐给我的女人,她让我这么干的,她让我吃那果子的。”这个妇女呢,夏娃一看,我该向谁甩锅呢?那个蛇咯,那就全怪她咯。
蛇没有办法甩锅,它只好承受咒诅。但是,男人和女人就因此逃过了这个罪的咒诅吗?并没有。
所以,各位,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都学习,对我们每一个人互相劝勉、彼此劝勉。我们要重视后果。我们现在生活中,其实很多发生的事情,是我们过去行为的后果。我不知道我这样说,大家是不是能够理解我所说的话。你现在的生命形态,和在你的生活当中常常发生的一些事件,正在提醒你在以前你就忽略了一些东西。
所以,今天你正在面对的,正是过去行为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