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分享“进入信心的本质”,聚焦信心与希望之别。通过圣经例子等,阐述信心源于神的话、属内心范畴,带来生活改变 。
我将跟大家分享“进入信心的本质”这一主要话题。今天,可能主要聚焦在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上,即我们来分辨一下信心和希望的区别。
有些时候,很多基督徒在这一点上都面临一些模糊认识,把希望当作信心。有些时候,我们可能有某种期许,觉得这种期许需要我们做出一些符合标准的行为,就能够得到信心的回报。但是,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样的一种认知是非常有偏差的。
所以,我们在今天跟大家分享:信心与眼界。其实,进入信心的本质里面的信心与眼界,我们首先先来看一个圣经当中的例子。这个例子反映出许多人在一些事情上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和困难。
首先,大家可以看到来自《马可福音》九章21到24节的内容:
耶稣问他父亲说:“他得这病有多少日子呢?”
回答说:“从小的时候,鬼屡次把他扔在火里、水里,要灭他。你若能做什么,求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
耶稣对他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孩子的父亲流着泪喊着说:“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这个故事其实对很多弟兄姐妹来说,读过圣经应该都有一定的印象。当时,这个父亲有个孩子,这个孩子是被鬼附的,得了这种病。所以,耶稣的门徒去了都没有办法让这个孩子真正地得医治、回转过来。于是,他就找到了耶稣。
但是,当他找到耶稣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他跟耶稣的对话?他说:“你若能做什么,求你怜悯我们。”我先问大家,当他说“你若能做什么”这句话的时候,代表的意思是什么?是考察耶稣,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了,能行就行,不能行就算了,就是这种状态。
所以,耶稣说的话给他回应是什么呢?他说:“你若能信。”但是,在这个之前,真正的是耶稣本身对他所回的话是什么呢?你看当代译本就能够发现,他说:“如果我能。”他在反问对方,你的意思是说你并不确定我能不能,你对我没有真正的认识。然后,他在说:“对于信的人,凡事都有可能。”
因此,在耶稣的这样的质问之下,这个父亲才会流着泪说:“我相信你,但是我的信心有很多的缺乏,所以求你帮助我。”
我想,这一个给我们看见的就是:在信心当中,如果真的有信心,和那个只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这个中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接下来,我们就往下看“进入信心的本质”。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希伯来书》十一章1节的内容:“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这话是我们的信心。这话可能读过圣经的人大概都会读、都会记得。但是,我们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信心”这个词,在世上有非常广泛和不同的想法。我们谈论在圣经里面所说的信心,它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个是源于神的话,请大家一定要记得,是源于神的话。我们在上一周跟大家分享的题目、内容,Logos和Rhema但是我们把上帝的话叫做活泼的道。也就是当我们在圣经里面谈信心的时候,一定是你对上帝的话有一种态度,有一种领受,有一种互动。所以,他说源于神的话,不是源于人的意见,也不是源于你的一些人生经验,对不对?
第二点,与神的话有直接的关联。意思是说,当我们真正有信心的时候,我们是经历了一个被上帝的话亲自点醒,或者亲自领导的一个过程,或者是那个时刻。这两点非常重要。
各位,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一个情况:我们觉得好像领受了某种的感觉、感动,或者是某种画面,但是没有神的话,我们也不能从这个画面去判断我们的这个画面到底是不是符合神的心意的。有没有这种情况呢?经常有,对吧?
所以,我们的弟兄姐妹一定要记得,我们再一次来确定:信心第一个是源于上帝的话。也就是说,我们对上帝的自己、上帝的心意、上帝的话,有多了解、多明白,我们才有可能去谈信心。如果我们自己根本都不读圣经,也不默想圣经,也不去照着圣经的话语去行,你却要说你有信心,这就是开玩笑的话。
第二个,就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场景里面、实际经历里面,我们就着某一个具体的生活中的事件来寻求神的时候,怎么样啊?需要有神的话领导你,知道吗?这个时候才叫真正的信心。
我上次不是讲了吗?上次我举的刘俊的例子,当时我跟他一起祷告,他说到家里面碰到的这个困难的时候,我跟他一起祷告。祷告完了之后我告诉他,我说我领受的话语、感动是:“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我们都看见了,后来发生了什么呢?他其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就是他那个房子要卖掉的事很困难的时候,卖掉这件事情最后卖了没有?卖了。这表明上帝把这样的一个意念放在我们的里面的时候,我们就有把握说,相信这个事情成就了。
好,各位,这件事情其实是很重要的。所谓的圣经对于信心的定义就是:信心就是对所希望的事情有把握,对眼睛虽然看不见的事情有确据。所谓我们谈信心的时候,这里说的是信心就是对所希望的事情有把握,而对眼睛还看不见的事情,实际上你已经有了确据了。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来讨论一下信心和希望之间有什么不同。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希望是属于思想意志的范畴,信心是属于内心的范畴。
我们常常说,我们对某事有希望,觉得有希望可以成就。那么,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觉得一些事情有希望可以成就,或者是希望在前面,我们的依据通常是什么呢?当我们说“希望”的时候,你的依据是什么?我们的依据是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的依据是,我们在某件事情上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不对?我们的依据是,那些有经验的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能性,是不是这样?
这个叫做什么?希望在我们里面属于思想意志的范畴,它不是内心里面真的有把握了。所以,信心是属于内心的范畴,信心是说现在我就能够知道这个事情成了。这两者不同,大家看到了吗?看到了。
所以,希望寄托于未来,而信心确立在眼前。而希望对于未来抱持一种期待的态度,但是信心是实际内在,却是在此时此刻就有的把握或者是确信。
说到这儿了,问一下你旁边的这一位:你在生活中常常有的是希望还是信心呢?来,问问你旁边的人。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基督徒生活大多数经常是行在自然中,不是行在信心中。我们在生活当中行事为人,并不是在信心的范畴,而是常常在希望的范畴里面。
所以,我想现在大概我们中的一些弟兄姐妹,可能能够理解一件事:为什么我们的祷告不能够蒙应允?为什么我们在生活当中,常常处在一种进退两难,然后左右摇摆的境地里面?
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八节,再次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 ——《帖撒罗尼迦前书》5:8
当我们在读这个经文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几件事:
第一个,这个信心和爱是相关的。所以保罗曾经说过,他说受不受割礼这个并不重要,能够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爱还是信,它主要是在哪个部位?在我们的生命中,身体当中哪个地方?心的范畴。所谓“灵”,它在很多地方指的,就是我们在圣经当中用“心”这个词来说明。因为“灵”它会牵扯到关于灵魂体制的争论。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信和爱都是用心来表达的。
而得救的盼望作为头盔戴上护头的时候,它就讲的那个里面的那种盼望,就是我们常说的期待事情发生。我们得到活泼的盼望,是需要我们常常去思想:救恩是不是已经成就了?所以,把救恩当作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它是一个思想意念的源头。
所以,信是存在于内心的实体,而盼望是对未来有所期待的态度。这两者中间的区别,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一直在讲呢?就是因为我们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因此信赖我们的某种感觉,或者说我们信赖我们眼睛所看见的这样的一个环境,以至于我们实际上在做的跟上帝的心意相悖的事,我们还不知道,或者我们不觉得。
所以,我们请大家从这个意义上去,尽量地跟随这样一个思路往前走。因为我们今天在谈到进入信心的本质的时候,主要聚焦的就是聚焦在信心和希望的区别。
然后在《罗马书》的十章十节给我们另外一个关于这个信心,是从内心发出才能够得到它的确据的这样的一种话语:“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成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在《罗马书》十章十节,就是刚才所读的“人心里相信,就可以成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我们主要看前面的这一句话:“心里相信,就可以成义。”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话就是,你运用信心是直接跟你的内心有关的,相关的。
也就是说,人心里相信。如果说我们只是在头脑当中的相信,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头脑里面如果只有这样一个观念的话,那个叫做什么呢?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这样一个推论,然后我们认为我们就可以成义了。但是我们赞同的是,我们头脑里相信只是领会什么到底是义,成义到底是什么,那我们成义意味着什么,对吧?这是你的脑袋里面的思考和思想。但是他这里说“心里相信”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个,相信上帝是真实的,上帝这话也是真实的。第二,上帝给的这个应许,成义的应许的时候没有别的条件,必须是相信。我们从相信的这个角度来讲,不是指的是理智上的赞同和认同,如果提高了这个认知,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什么呢?我内心里面真正地接受,并且把它当成就是这么回事,当成事实当成真的。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去真正地进入到义里面成为义。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时亚伯拉罕,那个人有一句话说得好,说“亚伯拉罕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他相信的是什么?
对他相信是上帝的话,上帝给他的应许,他相信这话,他相信上帝绝不会违背他的话,上帝一定有能力成就他的话,他相信的是这些,并且他就接受了。
这个接受并不代表亚伯拉罕他的行为已经变得非常地完美,也不是他的知识已经多么地完备,而只是一个单单的相信。
所以,事实上当我们能够真正地开始学习,用内心里面去领受,我们常常用“领受”这个词,或者“接受”这个词,或者里面完全地用一种谦卑的开放的心态,接受了这一些东西的时候,他说我们就真正地成为义了,被上帝看为是义了。
这样的信它会怎么样?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的改变,应该说是很大的改变,包括你的习惯,你思考过去就是靠思考这种习惯,包括我们过去的那种的性格,我们里面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性格,比较纠结或者是想得很多的这种性格,我们的生命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
所以,与心相关的这个信息,实际上跟我们今天的教会之间的关系,到底在哪里呢?这里特别提到,与心相关的信息,只指教会的两大信仰的迷思。
第一个信仰的迷思就是,许多人宣称信了耶稣,也相信圣经,但是他们的信心,只是停留在思想意念的范围当中,也就是说它只是在理性上面,接受了一个事实或者是道理。弟兄姐妹,在我们中间普遍不普遍呢?很普遍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在思想上,接受了某一个所谓的一套教训,或者接受了某一套的道理,接受了某一个事实,如此而已。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我们的信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了。但是我们要说,这个并不是真正的信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它表现出在这一类的观念的支配之下,它说虽然也会当众宣告自己信神了,但是它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它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它怎么样处理它人生中的这些问题,怎么来处理人生中的这些关系,还是过去的经验,还是它天然的喜好,还是它过去的想法和观念。如果这些没有改变的话,没有真正的改变的话,你认为它有真实的信心和信仰吗?实际上没有的,实际上没有的。
今天在教会当中,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很普遍的。我们很多人可以参加教会的各样的活动,你可以参加这个聚会,你也可以读圣经,你甚至也会去祷告祷告,但是这些东西如果不是真正的在信心里面来运作,而只是在一个头脑当中运作,我们最终只是一个,常常咱们人们说叫“宗教徒”,你不是基督徒,你叫“基督教徒”。
所以我们由此就可以去看一看我们自身的生活,由此来判断和知道,大概我们在很大层面上,还是在过着一个宗教的生活,并不是一个信心的生活,或者信仰的生活。
有一个圣徒这样说:“实际上发自内心的信心,必然会产生明显的改变,实际上发自内心的信心必然会产生明显的改变,给人带来实际的经历。” 换句话说,与心相连的信心会转化为行为、行动。
我们就知道是说,原来如果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我们说我们信了耶稣,但是我们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产生任何的改变,这个信仰就不是真实的,这个信仰就是虚假的,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信。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在这边。
紧接着,这是约翰福音14章的一节:“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 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这个“信”,在这里可能有懂英文的就比较了解,其实常常你会发现,它会探讨两个词之间的区别。有一个词叫做“believe”,“believe”是相信的意思,对吧?还有一个叫“trust”,“trust”是信进去,对吧,是信靠的意思。
所以在主耶稣这个话语当中,这个“相信”后面紧跟着是一个什么呢?叫做“进入”。当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信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按照信心的那个趋势来行动,按照信心的那个方向来行动,来改变。
所以,只用头脑来接受和相信基督生命的种种事实,或者他教训的真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怎么样?经由一般的“believe”,进而进入“trust”,进入真正的信靠耶稣基督。
所以因此我们在这里可以带来是说,有一个后面的这句话:“受由心牵动的信心所改。” 我们知道圣经所定义的信心是,带来态度的改变和行动上的变化,带来基督的属性和他的意,是此时此地的积极经历,不只是对未来的希望和空想。
这对我们平时祷告的时候,就可以多了一份对我们的祷告,是不是在信心里祷告,还是在希望里祷告的一个重新的评估。让我们能够知道是说,我们所谓的要信,在信耶稣的时候,就是要进入到他的里面,信入到他的里面,信靠到他的里面。然后让我们的祷告真的变成一个从信心里发出的祷告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真正领受圣灵的启示和工作。
紧接着我们就可以看到,来自于《马可福音》的十一章二十四节。坦白地讲,这个经文我以前其实曾经,我也不是很熟悉。过去的时候在好多年前,我都不太明白这个经文,后来我终于明白了。
所以我告诉你们:“凡是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 《马可福音》十一章二十四节。
我们都知道在这里说,耶稣好像说了一个让我们很多人听不懂的话:“凡是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 我也相信可以得着,为什么我们没有得着呢?
这个“相信信是得着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这个里面,它发生的这个事情是,我们在祷告在寻求的过程当中,它是有来有往的,不是我们只是把我们的想法撂给上帝:“你看着办吧,你看着成全吧,你要成全就成全,不要成全就算了,无所谓。” 这个是不是一种信心的态度呢?这个不是信心,这个也看起来好像是信心,好像是很有信心,我们都交托了,但是事实上,它并非真正的信心。
“信是得着的”指的是,当我们把生活中的这些事物,特别是给我们带来一些挑战,让我们经验到痛苦,甚至可能察觉到某种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来到上帝的面前,来向祂来寻求。那寻求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上帝会不会给我们回应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不会给我们回应,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听,也不会听见回应?就是我们里面没有什么信心,或者是我们里面满了一种就是在那标榜自己:“你看上帝啊,我为你做了A,做了B,做了C,你看你现在让你做一个一件事情你都不愿意做。” 这一种的心态,在祷告当中,它也不是出于信心,对不对?
当我们来寻求“信是得着的”,就是在信心里面,你在里面相信上帝。比如说他给你,你就在说:“主啊,你给我一个确据,给我一个把握,让我知道你已经听了我的祷告。” 这个就是个好祷告,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
所谓你“信是得着的”,你就能够得着。我举几个例子,有一个传道人,他是经历了很大的一事,他当时得的是直肠瘤,在直肠癌的过程当中的时候,他就医院去看了以后,一看这个没办法治了,没办法治了,都已经扩散了,然后就给他缝起来了。缝起来了以后,后来他就和他太太两个人,当时他只有30岁出头,已经有两个孩子,一个牵着一个抱着。所以对他来讲,他内心里面,他自己并非说:“我自己要是真的要死了就死了,反正都生和死都在主的手中。” 他觉得也不要紧,但是对他来讲的话,他里面很觉得担心的是:“你看我死了,我如果死的话,这些就孤儿寡父了,对吧?” 所以他就让他的太太给他读圣经,他就读圣经。你知道他太太读圣经读到哪个地方?刚好读到,当然他一直在祷告寻求,然后他太太给他读圣经,刚好读在约翰福音的十一章,说拉撒路病了,耶稣后来说了一句话,他说了什么?他说:“这病不至于死,是要叫人知道神儿子的荣耀。” 当传道人他的太太读到这句话,读完的时候,他直接给他太太说:“好,不用读了,我知道上帝医治我了。” 后来的结果是,他的确得到了上帝的医治。甚至中间还穿插了一件事情,就是给他治疗的那个医生说:“你开什么玩笑,你的耶稣要是救了你,我就信耶稣。” 结果他得到医治了,这医生还是不信,最后他得了跟他同样的病。
我想说的是,我们所说的“信是得着的”,是有把握和确据在那边,是由神的话给到你,作为一个确据的,让你知道这个事情是成就了。
我们前面给大家举的那个例子,也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包括我们自身,我相信有些弟兄姐妹也会经历的。有些时候上帝让人敬畏在于哪里呢?就是哪怕一个很小小的心愿,或者一个可能后面会发生的事,他都已经看见了,但是他会提前地告诉你。
我们那次去济州岛这件事情,就是我生命当中对我来说,那个经历实在是太神奇。我们去之前,上帝就给我一段经文,诗篇里面说:“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必不打盹也不睡觉。你出你入,耶和华都必保佑你。然后呢,白天太阳不伤你,晚上月亮不害你。” 当时你对我来讲,我根本不知道这话对我来说是什么意思。但是呢,我们去了济州岛以后呢,我们在那边回来,回到路上丢了箱子,被另外一个牧者给拿走了,后来他终于找到,他给我们把箱子寄回来。更神奇的是,我们回到我们家里面的时候,客厅的门是大开着的,你想我们一个出差,就出差了有将近十天一周,没有任何人,里面东西没有任何的损失,都是好好的。我这才知道,原来上帝提前把这话给到我,让我知道他要做这件事,他来保守我们。
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生命中,如果你真的很想经历上帝的大能,你就得有信心,从信心里面呢,去接受上帝的应许。并且呢,我们在呼求他的时候,不是只是一种交托,不是一种念念有词,也不是这种希望事情会发生,希望上帝做点什么,而是什么呢?你已经知道上帝要做什么,上帝会给你什么,他借着他的话,活泼地那个道,领导我们。
这里后面给他的这一段经文的解释是:“我们祈求的时刻,就是我们得着的时刻。” 意思是说,你已经在那个祈求的过程当中,在信心里面得到了那一个确据和把握,而不再停留在希望这个层面上。我们祈求的东西,以后必定赐给我们,虽然赐给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但是凭着信心呢,得着是我们在祷告之时就已经发生了。
所以这个就是“亚伯拉罕信神,神就以此为他的义”。他相信上帝的话必然成就,他才会有那个信心和胆量,去把他的孩子献到祭坛上,甚至把他杀掉,因为他心里相信的是,上帝会让他的以撒怎么样啊?从死里复活。
所以各位,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有这样的信心。
约翰福音的六章四十七节:“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 这里所说的有永生,不是指将来才有,而是指现在就有。因此是说,就是我们真正,如果说我们的信心是合乎圣经的,那意味着是说什么?你相信你现在就已经有了永生了,而不是在你死后,死之前的时候,你现在找到一个说:“上天堂了,就有一个把握了。” 不是死后的一种希望,它是在天国里面经历的,真实的平安和喜乐。
所以建立在今天的信上面的这个盼望,是对未来有把握。那也就是说,我们有盼望,有理由去盼望一件事情,或者是希望一件事情发生,它必须得有信心作为它的基础,没有信心作为它的基础,那个希望都是无定的,是难以保证得以实现的。
这就从侧面中回答了我们在教会生活里面,你常常有一种怀着希望的心在祷告的时候,你就发现,可能你常常得不到什么。对未来有把握,才能够经得起死亡和永恒的这种考验。
因此,哥林多后书的六章二节是这样说:“因为他说:‘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 看,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时候。” 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个,“在悦纳的日子时候我应允了你”,是讲的是什么?悦纳什么?悦纳你的祷告。祷告,上帝许愿我们这个人,许愿我们有信心,你的祷告,你祷告的时候有信心,他才会悦纳;你祷告的时候没有信心,他不会悦纳。所以在悦纳的时候,他应允了我们的祷告,应允了这个祷告为的是什么呀?再给你旁边说,为了拯救你我,拯救我们脱离罪恶,拯救我们脱离我们的自我中心。大家就知道了,我们需要被拯救出来。
所以这里的经文的意思就是,那个悦纳和拯救是在当下就发生的,但是借着一个信,借着真正有信心的人,有信心的祷告,这件事才会成就。
最后一句话,这里说到了:“神活在永恒的现在当中。” 对于信心,他并没有从未启示自己是过去的神,他过去做了什么,也没有说我将来是神,他说现在他就是神,现在他就在我们的生命当中,现在他就在与他的教会同行,对吧?
所以当信心能够触摸到神,对我们来说永远都是现在。神活在永恒的现在当中,对于信心,他从未启示自己为我过去是,或我将来是,而是我现在是。当信心触摸到神,永远都是现在。
我相信这话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如果我们听到心里去了,如果我们凭着信心领受了,我们就知道,当我们有信心地来祷告,并且在信心中得到了上帝话语的那一种的活泼话语的灵道和意念的时候,我们里面就会有真实的把握,从而让我们在生活当中,要不断地去摒除或者摒弃那一些只是希望的这种的心态,只是希望的这种的祷告,真正地认真地面对基督徒生活。
上帝不是这个只要我们天天属灵,天天好像没完没了地学习圣经,就是搞这些事。上帝关心我们的生活,但是他更关心我们是不是一个真的有信心的人,不是我们只是为了生活。如果你的生命当中只是你的生活是最重要的,那上帝在其中没有位置。
所以我们需要悔改的恰恰是在这里。
- 通过今天的证道信息,你是如何理解信心和希望的分别的?这对你的信仰生活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 “信心是此时此地的确据”这教导对你的冲击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具体的回应呢?
这篇讲章围绕“进入信心的本质”展开,重点分辨信心和希望的区别,内容可总结分类如下:
一、引入话题
主题:分享“进入信心的本质”,聚焦分辨信心和希望的区别。
现状:很多基督徒把希望当作信心,认为做出符合标准的行为就能得到信心回报,这种认知有偏差。
二、通过圣经例子说明信心与希望的不同
例子来源:《马可福音》九章21到24节,孩子被鬼附身,父亲找耶稣医治。
对话分析:
父亲说“你若能做什么,求你怜悯我们”,代表对耶稣能力不确定,是考察心态。
耶稣回应“你若能信”,强调信心的重要性,指出对于信的人凡事都有可能。
父亲流着泪说“我相信你,但是我的信心有很多的缺乏,所以求你帮助我”,体现出信心与单纯希望的不同,信心是内心有把握,希望更多是思想意志范畴的期待。
三、深入探讨信心的本质
圣经依据:《希伯来书》十一章1节“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信心的两个重要特点:
源于神的话:信心不是源于人的意见或人生经验,而是源于对上帝话语的领受和互动。
与神的话有直接关联:真正有信心时,会经历被上帝话语点醒或领导的过程。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寻求神时,需要有神的话领导,这才是真正的信心。例如刘俊的例子,在祷告中得到上帝话语的感动,最终事情成就,表明有神的话领导才有信心把握事情成就。
四、对比信心和希望
希望:属于思想意志的范畴,依据是过去的经验、充分的准备或有经验的人提供的可能性,寄托于未来,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态度。
信心:属于内心的范畴,是对所希望的事情有把握,对眼睛虽然看不见的事情有确据,确立在眼前,是此时此刻就有的把握或确信。
五、指出基督徒生活中信心缺失的问题
现象:很多基督徒生活行在自然中,不是行在信心中,行事为人常在希望的范畴,而不是信心的范畴。
后果:导致祷告不能蒙应允,生活中常常进退两难、左右摇摆。
原因:很多人对信心和希望的区别搞不清楚,信赖自己的感觉或眼睛所看见的环境,做的事与上帝心意相悖却不知道。
六、进一步阐述信心与希望的区别及相关教导
《贴撒罗尼迦前书》五章八节:信心和爱相关,能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至关重要,信和爱都是用心来表达的;得救的盼望作为头盔戴上,是对未来有所期待的态度,是思想意念的源头。信是内心实体,盼望是对未来的期待态度。
《罗马书》十章十节:“人心里相信,就可以成义”,强调信心是直接跟内心有关的,心里相信是真正接受上帝的话和应许,不是理智上的赞同认同。例如亚伯拉罕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他单单相信上帝的话和应许,这种信心带来生命改变。
教会中的信仰迷思:
迷思一:许多人宣称信耶稣、相信圣经,但信心只是停留在思想意念范围,只是在理性上接受事实或道理,这不是真正的信心。
迷思二: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虽宣告信神,但生活没有改变,处理问题、看待世界、处理关系仍用过去经验、喜好和想法观念,这不是真实的信心和信仰。
《约翰福音》14章:耶稣说“你们信神,也当信我”,“信”有“believe”(相信)和“trust”(信靠、进入)的区别,真正的信心要经由“believe”进入“trust”,进入真正的信靠耶稣基督,带来态度和行动上的变化,不只是对未来的希望和空想。
七、通过经文强调信心的重要性和表现
《马可福音》十一章二十四节:“凡是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信是得着的”指在信心里面相信上帝,有把握和确据,是由神的话给的确据。例如传道人患直肠癌,因相信上帝的话得到医治;作者去基督岛的经历,上帝提前给经文,后来经历神奇的事,表明上帝会提前告诉并保守我们。
《约翰福音》六章四十七节:“信的人有永生”,这里的永生不是将来才有,而是现在就有,建立在今天信心上的盼望是对未来有把握,没有信心作为基础的希望是无定的。
《格林多后书》六章二节:“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时候”,强调现在就是悦纳和拯救的时候,借着有信心的人和有信心的祷告才能成就,神活在永恒的现在当中,信心触摸到神永远是现在。
八、总结与引导反思
引导反思:
如何理解信心和希望的分别,这对信仰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
“信心是此时此地的确据”这一教导的冲击和具体回应。
核心观点:基督徒要在生活中真正有信心,凭着信心领受上帝话语,摒弃只是希望的心态和祷告,认真面对基督徒生活,因为上帝更关心我们是不是有信心的人。